吴炳随:国学雅韵中奏响自强之歌
“弟子规,圣人训。首孝悌,次谨信。泛爱众,而亲仁。有余力,则学文。”
命运曾以残酷的方式将他推入深渊,可他从未向苦难低头。虽是肢体四级残疾,可他积极投身文化助残、文化惠残公益事业,以国学为盾,以笔墨为矛,不仅改写了自己的人生,更用坚韧与热爱,为更多人撑起了一片精神的晴空。
他是吴炳随,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,今年56岁。
36岁那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,彻底改写了吴炳随的人生轨迹。车祸造成他颈椎、腰椎、胸椎、腿骨等多处骨折,骨盆粉碎性骨折。在医院抢救期间,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,吴炳随挺过三次手术,保住了生命。但医生的一句“后半生难以自理”,像一块巨石,重重压在他的心头。真正的考验还在出院后的康复期。长期卧床的日子里,伤势带来的剧痛日夜折磨着他,“每天要吃大把的药,但锥心的疼痛还是难以遏制。”每当剧痛难耐,吴炳随便大声背诵唐诗宋词与国学经典。时间长了他发现这样能转移注意力,减轻疼痛感。从此,诵读经典成了他对抗身体痛苦的“良方”,也让那段灰暗的日子因国学而变得光亮。

吴炳随。
“天意怜幽草,人间重晚晴”“何须恋世常忧死,亦莫嫌身漫厌生”,每当因身体状况恶化而沮丧时,他就反复背诵这些名言警句,国学如同冬日里的暖阳,为吴炳随注入了抗争命运的力量。卧床十年,他背诵经典;勉强能动手后,他就一边诵读,一边用纸笔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收获。除了唐诗宋词,《孝经》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朱子家训》《了凡四训》等经典著作,也成了他案头的“常客”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激励下,吴炳随积极康复训练,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。如今他已经能脱离他人帮助,生活自理。
一次,大武口区残联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上,他凭借深厚的诗词素养征服了在场所有观众,不少残疾人朋友主动提出想跟着他学习古诗词。在大武口区残联与青山街道团结社区的支持下,吴炳随的“文化公益之路”正式开启。他带领社区居民开展文学诵读活动,走进残疾人,陪伴他们在经典文学中寻找力量。受残联与街道委托,他还频繁开展法律知识宣讲,用“文化扶残、助残”的方式,为更多残疾人点亮希望。
与此同时,吴炳随也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。基于多年的文学积累与思考,他写的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,从“豆腐块”大小的短文,到篇幅更长的古体诗、现代诗、散文诗,他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。至今,吴炳随累计创作了五百多首(篇)文学作品,其中三百多首(篇)发表于《贺兰山》杂志、《石嘴山日报》等,还斩获了多项荣誉。由此他成功加入宁夏诗词学会与石嘴山市作家协会,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学创作者。
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“修身为本,慎独为基,岁月长河,终见真章”,国学雅韵,心静则天地宽。吴炳随用这份坚韧与热爱,不仅改写了自己的人生,更为更多人撑起了一片精神的晴空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方海鹰 大武口区残联供图)








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